2008/08/30 |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类别(晨叶上的露珠) | 评论(1) | 阅读(41) | 发表于 13:42

大哥,你还偶尔来看看我写的烂博客吗?

昨天,是8月29日。我的QQ是可以百无禁忌的天天开着上班像站岗似的,你的是难得会开着的,我们能碰面的机会也甚少。得知你在捣鼓你的摄影玩意,觉得这样挺好。昨天,我还在备课,我们开学第一课要讲的是肖像画赏析,其中当然也会出现自画像,但都是一些常识性的大师的作品了。以前我们教艺术,也有一节自画像的课,教材中选到了一张韦尔乔的的自画像,他和大师级的凡高、齐白石等人的自画像一齐出现在课本中,很小的一张图片,甚至连作者的国籍年代都没有注明。但我很感谢编写教材的人能选用到韦尔乔的作品。也许很多老师都不太会去关注介绍韦尔乔,因为我们学美术史的时候书上、老师根本就没有提到过他,我们也是没听说过他,因为他的职业是医生。昨天你和我谈的是摄影话题,我亦不会摄影,自然也不能和你有什么探究性的专业话题。不过谈过后倒是让我想起韦尔乔的作品来。后来搜来重新阅读,才知道昨天正是他逝世一周年的日子,像我一样的人应该都喜欢韦尔乔的画、文。

大哥,你还来看我的烂博客吗?我把尔乔的这篇有关摄影的小文贴出来,一起分享。

记得我哥头一次见到我那款相机时,曾善意地调侃道:“你那玩意儿,能弄出影来么?”。我使用的是索尼828相机,按专业术语讲,属稍微好一点的“消费级”照相机。更通俗点说,是供老百姓随便照着玩儿的那种相机。 

 影,当然还是照得出来,正如20块钱的玩具相机也能拍照一样,只是“影”跟“影”不一样,他的影大概更“奢靡”些吧!他刚刚买了架瑞士产阿尔帕照像机。再说,花八百块钱洗两张(!)十寸的黑白相片,恐怕也不是什么人都能负担得起的。我不会硬把甜葡萄说成酸的,只是那种甜我消受不了。

    我从来就是个不大自信的人。去沈阳时,曾经带去已经冲洗出来的三百来张照片,我是不惮于给家里人看的。可当着鲁美摄影系的衮衮诸公的面,我是绝没勇气把那百十来张“劳什子”玩意儿拿出来示人。厚厚一打照片,老老实实带过来,又老老实实带回去,心里自然感慨良多。

    人喜欢拍照,实在是出于一种精神上需要,正如亚里士多德偿言,“人是需要交流才能过活的社会性动物”,这种交流是多方面的,当然也希望得到认可,其所谓“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胡适先生曾鼓励平民写自传,也就是契珂夫所谓的“大狗叫,小狗也要叫“,这给了我不小的勇气。正如贩夫走卒之流,不会因为大厨的烹饪技艺高超,从此就再不做饭菜了――填饱肚子,乃是第一要义。基于此,我还是顽强地,执拗地,用我那款好在还能”弄出影来”的相机一直这样照下去。

曾有朋友打算跟出版社要个书号,为我出本摄影集。此人是一个有着近三十年“影龄”的职业摄影师。当然,我不会愚蠢到在我刚刚“玩照相”不足三个月时间里,草草弄出本书来。书,虽不急着出,但书名倒是起好了,就叫《在没有阿尔帕的日子》。

    捎带说一句,我兄弟那款所费不赀的能弄出“高级影儿”的专业机器,迄今尚未一睹尊容。只是听说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手柄是高档黑檀木制作的,全世界每年生产不超过八十架。    

    在“大狗”叫累了歇息的时候,如果仔细听,也许会听到小狗们的吠声,轻轻的,遥遥的,薄雾一样地徐徐飘过来,又徐徐飘过去。
    
  我非常喜欢他这篇谈摄影的文章,一点专业知识都没有提到,但玩摄影能玩到他的心态也即是境界了,显然,这样出来的作品也丝毫不逊色,甚至更有味道。机器很重要,人更重要。
 这一周的《申江服务导报》上有篇文章这样写(大意思如此):如今凡是小资或疑似小资的人都喜欢旅行,凡喜欢旅行的人都喜欢摄影,凡摄影的都喜欢扛着很重的越专业的家伙却用傻瓜的方式来照相。 我看了这一段都笑了,笑我自己幸亏没着急买尼康D80。
至于今天的博客标题,我想我俩皆能读懂,无须我多解释。有些话多问多说了也就没了意思,希望日后阶段性的能看到你的摄影小作和大作,希望你快乐。希望你舍得与我分享。
0

评论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