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05 |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类别(棒棒糖果盒子) | 评论(1) | 阅读(56) | 发表于 10:10

我一直没有51外出的习俗,因这时令多是换季的辰光,想来可能“劳动”确实比较合适自己的安排。成日窝在家中终日不出门。我还笑着和先生玩笑:我得了自闭症了。

又整来一幅国画风景来做绣,边听电视边手工。倒是每天下午都能在央视新闻频道准时收看到记录片《昆曲六百年》,那题字是欧阳中石的。这应该是我51最好的节目了。

当昆曲近日月来越来越被人们喜欢或者追捧,我不知道用追捧这词合适不合适,似乎有点亵渎了昆曲的优雅。在四月中旬给初三学生理艺术会考的时候,作为音乐老师的同事他也许只会提一下她是“遗产”就过掉了,对应考而言,我和他会一样做的。但我恰恰不是音乐老师,我是有选择的,我不会选择普通班和最差的班来讲昆曲,我只在某个所谓的好班讲了,我征得了学生的一致同意和他们刻意的鼓励煽动,浪费宝贵的本来就稀缺紧迫的时间讲了半节课我所知道的浅显的昆曲。

只是自己生得不够漂亮,只能张嘴讲讲,不能放开身来演绎几个手势眼神。我最后当场对班上某位女生说:“四年后,你也许正在选修昆曲!”因为她很灵气,我知道她听懂了我的话,她抿着嘴笑了。男同学都大声的切她嘘她。全场都笑了。我很想对男生说:四年后,也许你正在谈恋爱。你应该先读一段《牡丹亭》,然后对女生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只是自己不会说出口,因为他们还小,他们还只会考试。因为年轻人的恋爱,即使手牵着手附庸风雅的去看了昆曲,但有谁还会内心保持、真正会做到剧本中生旦的句子文字呢?所以“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啊!

很欣慰的是如今年轻的一辈昆曲演员赶上了个好机遇,他们可以在舞台上尽情绽放才情。

600年昆曲,300年《桃花扇》,也许我们仅仅对昆曲致敬是远远不够的。我多希望有谁有哪个“太有才了”的人再创一部传奇经典啊!

(另:还记得那年的记录片《故宫》吗?如今《昆曲600年》也来了,还有《敦煌》呢?应该不远了。当得知又要艺术会考的时候,理应不再讲新课,开始复习。可这某班学生强烈要求,不要复习,就要听我讲敦煌,然后我们又浪费了一节课的宝贵时间)

0

评论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