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起菜场门口就有很多农家的老人在流动兜售艾草。我也随习俗买了一小扎置于门口。这习俗东西,说大了也许就是文化。但就鼻屎大的地方,习俗就有差异。比如我娘家吧,端午我们就不用艾草,而是到河塘里弄一坨菖蒲栽在盆里放在门口。女儿家嫁了人,也就入乡随俗了。当然我也可以把“文化”传播过去作交融,比如大年夜我们是要到香山上折松头插在放在灶上的饭篮里,还要把松头卷了红纸悬于门楣上。还有诸多差异,全都被我混搞搞中和了。主要原因是没有婆婆的指点了,故而在“文化”的传承上我的自由度就非常宽松,也就没有约束的很好的传播了“文化”。女人,是“文化”传播的火炬手。
今天,我在短短百字内用了好几个“文化”这一词汇,哈哈哈哈。我很有“文化”的哦,诗一首奉上,读:
渔家傲 ——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